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创伤记忆的诗性 重构与精神突围
发稿时间:2025-09-07 09:19   来源: 绵阳日报

  □ 周永珩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灾难是无法回避的考验,而文学始终肩负着记录创伤、传递力量、照亮希望的使命。李春的《在废墟上重生》以5·12汶川大地震为背景,跳出普通灾难叙事的局限,将个体经历与集体记忆深度融合,用细腻笔触和深刻思考,书写出一部饱含生命韧性、彰显精神力量的记忆史诗,既是对灾难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中华民族在困境中团结奋进、向阳而生的生动诠释。

  黑暗废墟中感官觉醒与精神共生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突如其来,时任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馆长的李春,被卷入这场生死劫难。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废墟中,视觉的缺失让听觉成为连接外界的唯一桥梁——呼喊声、砖石断裂声、余震的轰鸣交织,却没能压垮她求生的信念。她敏锐捕捉每一丝生命迹象,与同样被困的“干女儿”相遇后,两人用交替的鼓励搭建起“语言防线”,打破了血缘的边界,在死亡阴影下构筑起精神共生的港湾。

  这种绝境中的相互扶持,正是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的微观缩影。两个陌生生命以最朴素的善意彼此支撑,用话语传递勇气,在黑暗中点亮希望,让读者看到灾难面前,人性的光辉始终是穿透阴霾的第一缕光。

  医院场景中的身体叙事与哲学思考

  作品中关于医院场景的书写,没有刻意渲染痛苦,而是以近乎纪实的笔触,将“皮瓣转移手术”“高压氧舱治疗”“康复训练”等过程,转化为生命重新站立的见证。每一道疤痕都是与死神抗争的勋章,每一次艰难迈步都是对生命的重新宣誓。从卧床不起到扶着器械行走,李春不仅在修复受损的身体,更在重建破碎的精神世界。

  她把康复训练变成了一场“自我救赎的实践”:行走不再是简单的肌肉恢复,而是对“好好活着”承诺的践行;疼痛不再是折磨,而是生命依然鲜活的证明。这种直面创伤、永不言弃的态度,正是中国人在磨难中“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精神的真实写照,让作品超越了个人叙事,成为对生命韧性的集体礼赞。

  文化重建中的精神传承与集体记忆

  在李春的叙事里,“图书馆”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意象。从地震中被毁的旧馆,到板房里临时搭建的图书室,再到崭新的北川新馆,书籍的迁徙轨迹,正是灾区文化重建、精神复苏的缩影。作为图书馆馆长,她整理捐赠书籍的过程,像是在修复“文化DNA”——每一本书都是一段记忆,每一页纸都承载着希望,共同筑起抵御遗忘、守护文明的精神堡垒。

  作品采用“碎片化拼图”的叙事方式,将日记残片、书信段落、治疗记录穿插组合,既忠实于创伤记忆的真实形态,又巧妙串联起个体经历与集体记忆。这种书写不仅是对个人创伤的救赎,更是对整个民族灾难记忆的梳理与传承,提醒我们:铭记灾难不是为了沉溺痛苦,而是为了从记忆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走向未来。

  十五年磨一剑,李春用《在废墟上重生》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废墟中的挣扎求生,到康复路上的咬牙坚持,再到文化重建中的责任担当,她的故事早已超越个人范畴,成为汶川地震后,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带领下,“迎难而上、重建家园”的生动注脚。这部作品不仅打捞起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碎片,更铸造了一艘承载着希望与力量的精神方舟,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光,纵使历经磨难,也能在废墟之上,开出最美的生命之花。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