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25年绵阳机器人产业产值将跨越30亿元大关,成为新赛道上的强劲增长极。
到2027年,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有望整体实现规模倍增、总产值达650亿元;
5条主要承载地产业链总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推动全市规上工业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
创新的“因子”在产业链上活力跃动:走进四川天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一位穿着“小白鞋”的人形机器人正借助吊绳辅助,小心翼翼地迈步、摆手,等待完成最后的验证交付给客户。
创新的“动能”在产业链上加速转化:在保持性能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无需添加重稀土元素,即可降低成本15%—20%。不久前,绵阳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发布的这款产品,代表着绵阳磁性材料产业实现最新突破。
一条条产业链拔节生长,一家家企业勇攀高峰,这些看似独立的创新成果,共同勾勒出绵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壮阔图景。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正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创新与产业的乘数效应,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重构创新生态,激活“沉睡成果”
打破地理边界,让创新要素破壁流动。今年9月,“绵阳科服空间”正式挂牌入驻成都科创生态岛,标志着绵阳在成都有了自己的“科创飞地”,可实现“成都研发、绵阳转化,成都孵化、绵阳应用”的协同创新格局。
同一时间,在位于绵阳创新中心的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内,轴研中心技术负责人宋霖与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激烈的讨论,议题是针对工业母机的“心脏”主轴的精密结构,“我们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就聚起一支专家团队,并完成项目立项。”宋霖告诉记者,按计划半年内完成实验室建设,一年内实现至少两款产品科研向市场转化。
如何解好科技创新赋能发展的“绵阳方程”,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让新质生产力发展增添更多“新”意?绵阳正积极探索“天府院负责遴选转化+科创投负责投早投小”双轮驱动的机制体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支撑能力,让“创新链”带动“产业链”,更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彤表示,“产业”二字,明确了研究院的发展方向,聚焦绵阳特色产业建圈强链需求牵引,精准链接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资源,组织开展工程化和中试熟化,助力科技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落地,相当于在技术与产业之间搭了一座桥。
找准“沉睡创新成果”,如何激活成了关键。为此,绵阳还组建了规模(注册资本)10亿元的科技创新投资公司(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及人才团队直接投融资支持,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当前,绵阳开展“院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探索“技术+团队+股权”捆绑式科技成果整体转化模式,推动全球首款X-Flash等一批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锻造新质生产力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在今年5月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上,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长虹控股集团合作研发的长虹中玖闪光e-Flash放疗设备成为了焦点,让肿瘤治疗迈向“毫秒级精准时代”。
产品“上新”的背后,是核医疗产业的“链式突破”。在产业链上游,打造高能级协同创新平台;在产业链中游,打造标志性“拳头”产品;在产业链下游,打造核医疗特色临床应用场景,推动建设以核医疗为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
正如核技术应用产业招商引资青年突击队负责人李伟坦言,“将坚持‘专业化发展、建强产业链、健全生态圈’发展路径,重点抓好全国高校核技术应用(核医疗)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落地绵阳,力争全年核医疗产业规模突破30亿元。”
从一个重大技术的突破,到一个园区的建设,再到一条新赛道产业的“从0到1”,绵阳以科技创新为牵引,聚焦“587”产业体系的布局,汇聚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
“跨界”合作,打破创新主体“壁垒”。当前,绵阳聚焦“587”产业体系建圈强链需求,已构建起天府院“1+N”院所产业创新平台体系,统筹推进7个特色产业新赛道研究院建设,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参照这一模式,绵阳“组团”出击。比如,在磁性材料和电机“赛道”,已挂牌磁性材料和电机产业研究院;在低空经济方面,14家在绵企业、高校“牵手”,成立中国(绵阳)科技城低空经济研究院;在人工智能上,联合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和知名企业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
一头畅通科研转化路径,一头扭住产业发展方向,绵阳创新产业正不断加速发展。预计2025年绵阳机器人产业产值将跨越30亿元大关,成为新赛道上的强劲增长极。到2027年,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有望整体实现规模倍增、总产值达650亿元;5条主要承载地产业链总规模将超过2500亿元,推动全市规上工业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记者 郭若雪)
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