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 旅游资讯
古地名新活力|魏城镇:驿路千年,古镇新生
发稿时间:2025-09-09 09:55   来源: 涪江观察
  摘要:“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晚唐诗人罗隐笔下的魏城藏着金牛古蜀道的千年故事。魏城,这座兼具驿站烟火与县城风华的古镇,曾是蜀道上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明显。光阴变幻间,剑门关的险峻守护着蜀道咽喉,而金牛古道上这座驿站,用市集的喧嚣温暖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时光里沉淀出独特的韵味。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晚唐诗人罗隐笔下的魏城藏着金牛古蜀道的千年故事。魏城,这座兼具驿站烟火与县城风华的古镇,曾是蜀道上的重要节点,区位优势明显。光阴变幻间,剑门关的险峻守护着蜀道咽喉,而金牛古道上这座驿站,用市集的喧嚣温暖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时光里沉淀出独特的韵味。

  

  

 

  

  烙印千年的“活化石”

  地名是一座城市赖以存在的基础、根脉,是延续记忆的最好媒介。据《隋书·地理志》金山郡条载:“魏城县,西魏置”。公元553年,西魏的铁骑踏过蜀地,在涪县边缘划地设县,“魏城”二字由此诞生。这个带着西魏朝代烙印的名字,像一枚刚铸就的印章,盖在川西平原的东北部。

  资料记载,魏城镇位于绵阳市游仙区东二十八公里,是绵阳最古老的城镇之一。自建置以来,历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更迭。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当朝廷的公文抵达,魏城与盐泉一同并入绵州,并设魏城驿,这个使用了几百年的名字,虽暂隐行政版图,却以驿站之名延续着它的历史。

  1913年设魏城乡;1950年7月建立魏城乡人民政府;1978年恢复东宣人民公社和徐家人民公社;1986年设魏城镇;1992年游仙建区设魏城镇,东宣乡与徐家乡合并为徐家镇,设东宣办事处;2019年徐家镇、东宣镇划归魏城镇……经年岁月里,“魏城”两字一直被保留下来,成为当地人最熟悉的名字。

  如今,魏柳河的水流过千百年依旧清澈,再也映不出西魏年间那座城市的轮廓,但却载着地名变迁的轨迹静静流淌,滋养着魏城的前世今生。

  

 

  驿

  “蜀道高速”上的繁盛烟火

  “五丁开山”打通金牛古道后,加快了古道沿途周边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位于蜀道上的古魏城是直接受益者,特别是两汉四百余年相对稳定的社会和蜀汉四十余年作为重要后方军事重地,让魏城风光一时无两。

  “魏城位于古金牛道的重要节点,商业一直很发达,这里常年汇聚南来北往的马帮、粮商,形成大粮仓,客栈酒旗林立,骡马嘶鸣彻夜不息。”魏城镇史志专家郭光寿的话,勾勒出魏城的昔日繁华。

  “这条古道以前来来往往的人特别多,李白、杜甫、李商隐等文人大家都从这条路上出川入蜀的。”记者沿着郭光寿的指引,在魏城的古道上行走,虽非旧时路况,但石板路上深浅不一的痕迹依稀能感受到这条路以前的热闹。

  

  作为秦汉时期的“官道”,金牛古道堪比当年的“高速公路”,从广元经梓潼南下,过魏城、仙海直达绵阳城区、成都,而魏城正是这条通道上的关键驿站。“地处成都至长安必经之路,人流物流汇聚,人口渐密,魏城逐渐成了富庶繁荣的集市。”郭光寿告诉记者,魏城驿的设立让“魏城”名字以驿站的形式重生,骡马的铃铛声里,城名在官道上再次苏醒。

  今天,“驿通街”“通川路”这些驿道化身为魏城的街巷名,依旧延续着魏城繁盛的商贸血脉。

  

  古迹保护的“活化”新生

  魏城的区位优势除了带来繁盛的商业外,也滋生了丰厚的文化,鱼泉寺、摩崖佛教造像、通济桥碑、明清石刻题记等古迹等等,这些都成为魏城悠久历史文化的佐证。

  鱼泉寺位于鱼泉山腰,三面青山相护,前瞰魏柳河与雍家场。寺庙建造在层层条石垒砌的高台之上,由两座四合院横向布局组成。走进鱼泉寺内,记者第一眼便看到了古朴的大雄宝殿,明代大殿梁枋墨书的“大明正统元年”,600年来历久弥新,不仅佐证了鱼泉寺修建年代,也见证了驿路商脉的绵延。登上寺庙的灵官楼,远眺鱼泉山下田野间此起彼伏的现代建筑群,聆听山林间不断的蝉鸣和鼓噪声,穿越古今的感觉油然而生。

  这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珍贵,不止于建筑布局,大量的清代壁画也是鱼泉寺的一大特色。“寺庙内20余幅清代水墨壁画题材多样、用墨讲究,还有十余通碑刻,这些都是反映当时社会风俗的‘活史料’,文物价值格外突出。”郭光寿介绍说,鱼泉寺所在的村子名为“鱼泉村”,像这样以文保古迹地名命名的村子,游仙还有14个。

  

  在鱼泉寺旁边不远处的山下,修建于清朝的文风塔已成为当地的一大地标性建筑。经过一百多年时间流转,这座塔仍旧高高地矗立在魏城,蓄集着文风,成了一道漂亮的风景。“文风塔的修建也佐证了魏城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一般来说,只有在经济条件优越的情况下,乡人们才会有多余的资金修建文风塔。”郭光寿说。

  “针对这些历史文物,我们一直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游仙区魏城镇政协工委主任任长彦说,未来还将进一步深化依法保护、完善名录管理,探索研学、数字展示等新模式让古迹“活”起来,更要推动古迹保护与地名文化、非遗、乡村旅游、特色产业融合,让千年文脉成为文化繁荣、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千年驿路流转,魏城从未停下脚步——它带着古蜀道的记忆,在保护与创新中,正写就“古镇新生”的新篇章。

  记者 郑金容 李媛媛 冯宝安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