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16-2395666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 旅游资讯
平武套枣:穿越 600 年,从深山走向海内外
发稿时间:2025-09-09 09:58   来源: 涪江观察

  在川西北的崇山峻岭间,平武县静卧于涪江之源。这里不仅是国宝大熊猫的栖息之地,更孕育着一项穿越600年时光的饮食文化遗产——平武套枣。

  一颗看似普通的枣子,经过匠人双手的反复雕琢,化作镂空如花、环环相扣的艺术珍品,成为凝聚地方历史与文化的“可食用非遗”。而这一切的蜕变故事,都与一位坚守二十余年的传承人紧密相连。

  

  缘起

  从旅游人到文化守护者

  “我从1998年开始在平武从事旅游行业,二十多年了。”省级非遗平武套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力菊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平武人,她最初只是想将家乡的美景推介给更多游客,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者和守护者。

  在带游客参观平武报恩寺、体验羌藏风情时,陈力菊常被问及:“平武有什么独特的文化符号?”她逐渐意识到,真正能打动人的不仅是山水之美,更是那些承载着历史温度的文化传承。平武套枣——这项起源于明代永乐年间、曾作为土司贡品的传统技艺,进入了她的视野。

  

  重生

  让沉睡的非遗“活”起来

  平武套枣的制作工艺极为繁复,需经过采枣、选枣、雕刻、剔骨、分花瓣、浸泡、煮制、蜜制等十余道工序。其中采摘时机的把握堪称与自然对话的艺术——每年处暑之后、白露之前,陈力菊会到平武山间去采摘青白色的木枣。这种平武山区特有的枣子甜度不高,但果肉密度高、纤维坚韧。

  “白露前的枣皮紧实、韧性十足,就像为雕刻而生。若等到枣子变黄变软,稍一碰触就会碎裂。”陈力菊解释道。

  

  雕刻环节更是精妙绝伦的32刀艺术:匠人需以专用雕刀将木枣精准划分为三等份,找准点位进行果肉分离,使枣头枣尾各分3瓣,每瓣厚度弧度完全一致。

  陈力菊在工作室为大家演示:“这样拉开来是完整的莲花,合上又变回枣形,枣核如莲心——老祖宗把‘天中有地,地中有天’的哲学刻进了枣子里。”

  完成雕刻的套枣还需用草木灰水浸泡一夜,去涩增硬,再用开水煮制。最后用平武深山的野生蜂蜜蜜制8-12小时。“野生蜜的黏稠度能完美定型,赋予琥珀色泽。”陈力菊强调。成品套枣玲珑剔透,入口甜而不腻,枣香与蜜香交融,真正做到了“色香味形”四绝。

  扎根

  打造非遗传承的“平武模式”

  2017年,陈力菊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颇为“冒险”的事——创办民俗文化街,并创建平武套枣生产性保护基地。

  她解释说:“生产性保护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方式。只有让非遗产品产生市场价值,才能吸引更多人学习和传承。”她建立了集“非遗工坊+大师工作室+传习所”三位一体的传承体系——

  非遗工坊作为生产基地,实行“随到随学”的开放模式,吸引当地群众参与学习;

  技能大师工作室专注技艺研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制作工艺传习所则面向社会开展系统培训,推广套枣文化;

  这种模式真正实现了“活态传承”,学习者不仅掌握技艺,还能通过工坊就业创收。

  多年来,这里已累计培训6000余人,成功培养套枣制作高级技师25人。年产规模从最初的几千颗发展到近五万颗,昔日贡品真正“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绽放

  从地方特产到文化使者

  在陈力菊的努力下,平武套枣不再只是一种食品,而是成为了平武的文化使者——

  套枣作为平武土司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四川省“绵品出川”活动中,套枣作为绵阳非遗代表作走向全国;

  借助“熊猫走天下”文旅推广活动,将套枣文化传播到海内外。

  

  守正创新是陈力菊的核心理念:“雕刻形状不能变,这是老祖宗的智慧,但口味可以创新。”她大胆将非遗“陈年梅线”融入蜜制工序,赋予套枣酸甜层次;更推出麻辣味套枣,受到年轻消费者青睐。“麻辣能突出枣肉的清甜,是种奇妙的碰撞。”

  在深圳文博会上,外国游客捧着套枣惊叹这是“不可思议的魔法”。在陈力菊工作室的货架上,包装精美的套枣成为游客必买的伴手礼。她算了一笔账:小小的套枣已带动当地近百户家庭就业增收。“把食品雕刻成艺术品,既创造经济价值,更传承文化价值,这就是非遗的生命力。”

  陈力菊还为套枣注入了新时代精神内核:六片花瓣环环相扣守护枣核,象征“56个民族永结同心”——传统技艺被赋予民族团结的深刻寓意。

  传承

  一颗枣子里的文化自信

  如今,走进平武套枣非遗工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年轻学员在老师傅指导下专注地雕刻枣子,游学团队好奇地观摩制作过程,线上线下订单不断传来……这是一幅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画面。

  陈力菊说:“每颗套枣都是平武山水与人文的结晶。它凝聚着匠人的智慧,记录着土司文化的辉煌,也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从山野果实到非遗瑰宝,从皇家贡品到百姓家味,平武套枣的蜕变历程,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成的时代,平武套枣工坊里的匠人们依然坚守着节气律动:白露前采枣的时机不容差错,32刀的雕刻急不得,蜜制的12小时少一秒都不行。正是这种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与对工艺的极致追求,让穿越600年时光的非遗瑰宝在今天依然焕发新生。

  对于未来,陈力菊目光坚定:建设套枣文化体验园、开发节气主题文创、开展校园非遗研学……这颗凝聚着天地智慧的小小套枣,正沿着“熊猫走天下”的足迹,将平武的故事传向更远的远方,让世界感受中华饮食文化中“寓道于器”的永恒魅力。

  记者 李春梅 胥江 朱博文

  编辑:谭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