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林踪竹迹APP”破解遥感盲区
熊猫家园怎么样 科技慧眼看得清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阳片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大熊猫活动照片 视觉绵阳资料图
绵阳新闻网讯 金秋时节,大熊猫国家公园王朗片区层林尽染。近日,一场关乎“国宝家园”保护的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会上正式发布“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生境质量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测平台生境质量地面调查系统——林踪竹迹APP”,这款肩负“探微之路”使命的工具,让大熊猫栖息地监测从“宏观俯瞰”走向“精细聚焦”,为保护工作装上了“科技慧眼”。
研讨会现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李爱农研究员向在场专家、保护工作者演示项目进展:“过去野外调查靠纸笔记录,数据整理耗时又易出错;现在有了这套系统,从天空的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到地面的塔基观测,再到调查人员手里的APP,整个监测链条就像‘串珍珠’一样被打通了。”随后,各课题负责人依次登场,用生动案例讲述技术路线——从如何破解遥感监测“看不清小尺度细节”的难题,到怎样通过数据模型精准分析竹林长势、水源变化,每一项进展都让与会者感受到科技保护的力量。
“大家看,打开APP就能选择调查区域,点击‘记录生境’,竹林密度、乔木胸径、水源距离这些数据都能一键录入,还能上传现场照片和定位信息!”发布会环节,工作人员的演示让“林踪竹迹APP”瞬间圈粉。这款APP最贴心的设计,就是弥补了遥感技术“大而不细”的短板:以往卫星能看到片区植被覆盖情况,却难辨单株竹子的健康状态;现在调查人员深入林间,用APP就能记录下大熊猫潜在觅食地的“微观信息”,甚至能追踪到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让每一份数据都成为保护决策的“精准依据”。
“不只是专业人员,生态保护爱好者也可参与进来!”李爱农研究员的话点燃了现场热情,“以后走进保护区,看到长势喜人的竹林、干净的溪流,都能用APP记录下来,这些数据会汇总到智能监测平台,成为大熊猫生境保护的‘全民智慧库’。”他举例说,过去收集一片区域的生境数据可能需要一周,现在有了科技助力,3天就能完成,还能实时同步到后台,让科研团队第一时间掌握栖息地动态。
这场研讨会不仅是成果分享会,更成为科研与保护实践的“桥梁”。来自北京大学、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合作方代表也现场进行了交流。据悉,自2024年1月立项以来,三方携手攻克了不少技术难关。此次APP的发布,正是“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从理论走向落地的关键一步。未来4年,项目还将继续优化系统,让这套监测方法能在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推广,填补生境质量遥感表征机理研究的空白。
“高质量的数据是保护的核心。”李爱农表示,当卫星的“天眼”、无人机的“鹰眼”、地面的“人眼”通过科技手段协同发力,不仅能实时监测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还能为保护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哪里需要补种竹林、哪里要防范人类活动干扰,都能通过数据精准判断。
如今,随着“林踪竹迹APP”的上线,科技守护“国宝家园”的故事,正翻开更生动的篇章。(平武融媒 记者 任露潇)
编辑:郭成